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蒋东新)舜皇山下,大爱无疆。每一份传奇背后,都隐藏着坚守和执着,每一个故事背后,都蕴含着善意和温暖。一座无名烈士墓,三代守墓人。无手,他却用身残志坚的故事,演绎一个把爱写在双臂上的“人”。
2月26日,《中国文明网》发布2019年1月“中国好人榜”,105位(组)身边好人入选,湖南省永州市东安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大坳村3组村民谢红军继2018年11月获评“诚实守信类‘湖南好人’”后,首次荣登“中国好人榜”。
红军墓的故事
一座无名烈士墓,三代人一守就是84年。作为第三代守墓人,谢红军秉承爷爷和父亲的遗愿,深山守墓几十年无怨无悔,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呢?是什么想法让他如此痴迷专注于此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近距离”走近谢红军。
“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这是陆定一老先生《老山界》一文里描述的红军过老山界的场景。
终于到达,远远望见烟雾中一座依山而建的小木屋,门前鸡鸭成群,狗清吠着,门却轻轻掩映。正遇上一位下山的老者,一打听,原来我们今天的“主角”谢红军又去给红军墓扫墓去了。
顺着老者指引的方向,沿着一条枯枝杂草覆盖、长满青苔的小路继续前行。在茂盛的松竹掩映下,山腰上一座整修一新的墓地映入眼帘,旁边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无名烈士墓”。一位一头短发、发质斑白的老人正拿着锄头清理墓地的枯枝、烂叶,并不时用没有手掌的双臂捡拾枯叶,深情擦拭着墓碑上水渍和青苔,这位老人就是谢红军!
谢红军告诉大家,红军村以前叫大坳村,位于越城岭中段,当地人称这里为老山界。1934年湘江战役后,红军第一方面军的一支部队途经于此并在这里短暂休整。其中一名受伤的红军小战士因缺医少药在此牺牲,埋葬于谢红军家对面的山腰上。这支部队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谢红军的爷爷谢忠芝与红军们朝夕相处,接受了革命思想,并邀请红军战士到家中去住。红军走的时候,便将照看好红军墓一事托付给了谢忠芝。
谢红军的父亲谢臣明当时还不到十岁,便产生了参加红军的想法,还跟随红军队伍一起出发,但由于年少体弱,体力跟不上队伍行军的步伐,红军们给他凑了一些粮食,劝他返回了家中。回到家里的谢臣明,每年清明都随着谢忠芝一起去给红军墓扫墓。谢忠芝离世时,谢臣明延续了父亲的承诺,村里原有的20多户人家都已陆续搬走,而谢臣明选择了坚守。为了缅怀先烈和纪念自己当年未实现的红军梦,他还将自己的大儿子取名为谢红军,小儿子取名为谢满军。
“这块石碑是县政府重修墓地时立的,小时候,父亲带着我守墓扫墓,那时没有墓碑,父亲就在山涧里选了一块石头,大概40公分宽、50公分高,然后把石头立在墓地前!”谢红军回忆道,“每过一段时间,我们都会去无名烈士墓看看,敬个礼,除除草、烧烧纸,每年清明前后还会带上酒、肉、鲜花,买些祭祀用品前去扫墓!”
1995年,谢红军的父亲谢臣明去世,留下的唯一遗言就是:兑现承诺,继续为无名烈士墓守墓。
“为无名红军战士守墓是爷爷和父亲的遗愿,他们坚守了一辈子,不能在我这里断掉!”回到他的小木屋里,谢红军一边给我们展示他一直珍藏的红军留下的一把梭镖和红军战士送给他家的一个水壶,一边坚定地说。
当我们问到终生未娶的谢红军,有没有考虑过自己去世后将由谁来接替自己守红军墓时,这个看上去有些腼腆寡言的老人笑着告诉我们,他的两个养女都愿意回家为红军墓守墓,不打算远嫁了,到时候会和她们的爱人回到红军村继续实践老谢家当年的诺言。而当被问到为什么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为无名红军战士守墓时,原本与我们有说有笑的老人神情突然变得严肃起来。“没有他们的浴血奋战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好生活,无名红军烈士牺牲在为人民谋幸福的路上,我们不能忘了他,是应该守着他的。”老人坚决而执拗地说, “我会一直坚守下去。如果有一天,我也走不动了,我的弟弟、我的女儿也会将我的遗愿继续延续下去!”
一个把爱写在双臂上的“人”
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南岭山岭越城岭中段,山势雄伟,气势磅礴。舜皇山,古称金凤山,俗称老山界,因中华始祖五帝之一的舜帝南巡狩猎驻跸于此而得名,是湖南《省志》记录在册的名山,也是全国众多名山大川中唯一一座以远古帝皇名号命名的千古名山,其主峰(舜峰)海拔1882.4米,有“天设湖南第一峰”之称。红军长征曾路过于此,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陆定一老先生曾留下脍炙人口的名篇——《老山界》。据此而开辟的舜皇山老山界景区,是列入《湖南省红色旅游规划纲要》的全省30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
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园内层峦叠翠、峰险谷幽、溪涧纵横、瀑布成群、溶岩壮丽,山、水、石、林巧合成景;岩、泉、树、藤自然成趣,实为天作之胜,令游人叹为观止,被誉为“天然佳境”“人间仙境”。谢红军的家,就在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的大山深处。
1962年8月10日,在东安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大坳村3组一座简易的木板房里,一个可爱的小男孩呱呱落地,他就是现在为无名烈士墓扫墓的人——谢红军。随着谢红军一天天的长大,他身上有了很多“不安分”的因子,16岁的一天,他跟着一个采伐毛竹的人去爆破作业,因年少不懂事,炸药爆炸时失去双手。命运在一瞬间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失去双手对于还没开启自我绚丽人生的他来说,意味着学业的废弃和生活的无着。
谢红军很清楚残疾人要自立,务必先要自强、自信。没有了手,连生活都难以自理,更不用做其它事情了,但他始终乐观向上,不向命运屈服,他慢慢练、慢慢学,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断手的部位流血了,他咬牙坚持;缠着纱布的双臂磨破了,他连哼都不哼一声。终于带上布箍插上勺子可以自己吃饭了,犁田耙田、挑担拉车,他样样在行,还可以用无手的双臂缠上砍刀上山砍毛竹。咋一看,他和正常人没有两样。可有谁知道,他是怎么“熬”过来的。就这样,谢红军挺直了腰板,争做生活的强者。
提起谢红军,不由得让人想到红军墓的故事。的确,谢红军的名字中有“红军”两字,也结缘于红军。1935年7月的一天,谢红军的爷爷谢忠芝见自己开的客栈没有客人,便带着儿子谢臣明到自家的菜园子里锄草浇菜,父子俩坐在路边的树荫下休息,突然发现唯一一条通往村外的小路上来了一支身穿灰色土布军装,头戴五角灰色军帽的队伍,通过负责同志的介绍才知道他们是红六团的战士。当时在队伍里有一个小红军病得不轻,已昏迷过去,急需救治,出于山里人的本性和善良,谢忠芝和谢臣明父子俩便主动照看伤员,几天下来,伤员病情仍不见好转,其他战士为了追赶大部队,便留下受伤的小红军继续治疗。不幸的是,一周后,受伤的小红军终因医治无效而牺牲。谢忠芝和谢臣明便把烈士的遗体埋葬在对面的山坡上。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每年的清明和春节,这一对父子俩都像祭奠自己的亲人一样,在无名烈士墓前燃香烛、烧纸钱、鞠躬祭拜。谢忠芝离世后,谢臣明继承遗愿,长大成家后,谢臣明为了铭记那些为穷苦大众谋幸福的红军,于是选择将自己的一个男孩取名红军,这个孩子就是谢红军。
1991年,谢红军的父亲谢臣明去世,从此给无名烈士墓扫墓、守坟的任务便全落在谢红军一人身上,几十年风雨、几十年沧桑,不论严寒酷暑、不管刮风下雨,谢红军从未放弃过。由于兄弟姐妹长大成人,先后成家,搬到山外定居,而在村里的人也迁居他乡,村里只剩下谢红军母子二人,又是一年清明到,那天谢红军从无名烈士墓扫墓回来,想到自已没结婚,没孩子,将来谁来为烈士守墓?于是他想到了收养孩子,回到家,立即把这一想法和母亲讲了,母亲知道儿子的秉性,答应了他。1991年与1992年期间,听说有两名被遗弃的女婴无人愿领,他不顾生活困难,毅然选择了收养。于是谢红军先后捡回了两名女弃婴,当成自已女儿来抚养,直到一个女儿读完高中,一个女儿上完初中。
在大山里,一对正常的夫妇哺育两个孩子,都感到力不从心,何况一个残疾人,他只说了一句话:“我实在太难了。” 这期间,谢红军究竟吃了多少苦、流了多少汗?他没细说,我们心底都清楚,他熬白了头,倾尽了对一双女儿的全部爱心。凭着一股信念,他克服重重困难,硬是含辛茹苦地将两个女儿拉扯成人,如今她们都已走上工作岗位,她们对养父这么多年坚守红军墓一事深感自豪。
今年已经57岁的谢红军,至今仍住在父亲留下的木板房里。房间里凹凸不平、光线昏暗,却整理有序、干净清洁。在县民政等有关部门和局党委、村“两委”的关心支持下,他的家里装上了电灯、引来了山泉水、看上了无线电视,辛勤劳作的谢红军还自己饲养猫狗鸡鸭,种植蔬菜瓜果,生活虽然清贫,他却无比满足。
“得到‘湖南好人’的称号,我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和认可!其实,一直以来我也没做什么,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山里农民。”2018年12月4日,谢红军得知自己获评“湖南好人”时,他也只是憨厚一笑。
谢红军失去了双手,双手残疾的他一人长居深山,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生活不便,同村的其他村民都搬到外面去了,他的弟弟妹妹也劝他搬到外面去,他说:“我必须要信守承诺坚守在这里,直到我守不动的那一天,不然我不安心的!”
这就是谢红军,一位朴实的山里农民。他淳朴、善良、憨厚。淳朴得就像山里的一串野葡萄、善良得就像山涧里的一泓清泉,憨厚得就像大山里的一株野山兰。
责编:蒋君凤
下载APP